【AT】如何构建未来城市?看大师们怎么说
主办:碧桂园集团、碧桂园森林城市
承办:《建筑技艺》杂志
协办:全移动空间
支持:国际建筑师协会(UIA)
一场全球顶级建筑大师的智慧头脑风暴
过去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粗放型的快速城镇化在给我们带来繁荣的同时,各种问题不断涌现,用地紧张、环境恶化以及城市特色的缺失等尤为突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顽疾,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心和思考。为此,碧桂园在全球启动“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国际设计竞赛” ,并于11月20日进行了现场评审,11月21日举办了“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邀请多位全球知名的建筑大师分享他们的建筑智慧,共同探讨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精彩观点分享如下。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总设计师 黄宇奘在11月20日评审会上介绍森林城市的理念
黄宇奘:森林城市,六大核心理念打造未来城市榜样
碧桂园打造的森林城市是一个可持续的城市模型,它倡导了一种在生态城市环境下,有效的城市运营机制,创造出一种更能体现智慧的环境主义。
1多维度生态景观系统: 生态的垂直绿化理念,全城搭建垂直绿墙、空中花园和屋顶绿化系统。建筑外墙长满 植物,目之所及绿色围绕。
2立体城市:车辆在地下穿行,屋顶都是大花园,达到人车分流。地块内功能分层立体设计。立体城市一共分为三层打造。第一层以停车功能为主; 第二层为城市市政道路为骨架,设置对通风、采光要求不高,适合地下设置的城市功能,如停车场、交通站场、地下商业;第三层以慢行交通及轨道交通为骨架,整层以花园和活动场地为主,设置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功能,如居住、办公、教育、体育、医疗等。
3 产城融合:持续高效,构建多元复合功能。通过产业与居住的有机融合达到提升城市定位、减少工作出行、解决交通问题等目标。
4海绵城市:设置多个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 ”,水系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5智慧城市:与华为和马来西亚CELCOM战略合作,共同打造5S智慧城市。从城市运营、 社区管理、物业服务到智能家居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智慧城市目标。
6 TOD开发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高效利用土地,便利居民生活。
碧桂园森林城市效果图
以下为11月21日论坛上各位专家的发言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何镜堂
何镜堂:建筑文化与绿色技术的交融
建筑是科学的艺术,又是艺术的科学,它具有物质和精神、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建筑继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尤其是技术的综合反映。
中华文化自古崇尚“和谐”。以人为本、以自然为美,构建整体和谐、舒适、宜居的物质和精神空间环境是古往今来的理想人居环境。建筑创新既需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又需要充分融合当今人类的先进思想、理念,应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归根结底,建筑文化与绿色技术的深度交融,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标。
建筑文化的绿色技术交融,在总体布局的层面表现在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地域文脉与生态技术的融合。在建筑设计层面它是建筑形态适应地域气候、地形地貌;建筑功能适应地域环境与人文特色,集成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绿色技术。在西部设计层面是融合了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合理运用地域性材料彰显地域特色、节约资源。最终,建筑文化与绿色技术的交融表现为一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何镜堂代表作: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
江欢成:森林城市的未来就是天空之城
我站在上海的外滩,看到了南京路、北京路、福州路。我就在想有没有可能把这些路抬起来,变成垂直的道路,把和它相交的河南路、西藏路、程度路变成空中花园。这是我最早的想法,这个想法有两个核心:垂直设施市政化、高层建筑多层化。
碧桂园的森林城市无疑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它力求解决人们居住高层建筑的不舒适感,说通俗点就是要接地气,说正式点就是要绿色生态环保。
以下是我的几个观点:
1、大中城市一定要建高层建筑
2、向天借地比向地要空间比摊大饼更好
3、高层建筑的三大瓶颈要突破
4、用造桥的办法搞建筑,小交叉出大成果
5、人造地坪值得搞,平台绿化做得好
6、高空风能太阳能大可利用
7、大量课题值得研究,海阔天空出大成果
江欢成院士代表作:上海东方明珠塔(结构设计)
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
阿德里安·史密斯:超级高层和绿色城市
今天我要讲的是可持续的战略以及摩天大厦与绿色城市。如何能够把可持续性和建筑结合在一起,而且从这些地区或者是从这个城市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获得一些什么?融入到这个建筑立面?我们现在用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式进行一体化,从而能够构造这个建筑本身的特性。
讲到现在的技术当中,有三个理念:
第一、老的技术,老的理念。
我们要使用便宜的能源,比如说煤炭可以产生电能,距离差不多20到30英里,把这些传到城市的电网当中,可以让人取暖或者使用电能,使用这些能源的时候会有很多碳排放到空中。
第二、系统是一个新的技术。
比如说清洁能源是由风能涡轮或者是太阳能风电厂发电的,也是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把电能能够传出去。但是这个问题是,它传输这些能量的时候,仍然需要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说风能厂、电能厂,需要把这些电从很远的地方传到城市当中,这个过程会浪费20%到30%的能源。
第三、新技术,新理念。
我们可以在建筑内部产生清洁能源,可以近距离利用这些能源。可以使用这些能源的,同时可以减少能源传输中的浪费能源。大厦内部可以有电池储备电能,以备不时之需的电能需求。这些设计功能就能更好的利用。
我们怎样把这些绿色技术采用到不一样的大楼里面来呢?我们需要考虑到大楼里面人的舒适性。不但使他们有足够的户外空间以及足够的植物数目等。而且它们也需要有其他功能的空间,这样我们也采用了这样的一种自然的思维。
阿德里安·史密斯代表作: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亚洲建筑师协会绿色可持续委员会主席,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建筑与可再生能源第四区工作计划署署长Qazi Muhammad Arif
Qazi Muhammad Arif:绿色建筑践行——概念嵌入和实施
建筑其实是价值观的体现,不同的建筑体现不同的价值观。绿色建筑体现了人类对能源、环境的关注,是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但现在有很多建筑,包括很多地标建筑都拿到了Leed认证,但真的是好建筑吗?还是只是为了得奖或者赢得更多的利益?
相反在很多地方包括亚洲很多的国家,会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原始自然材料,配之以现代的技术,就像在孟加拉国会经常采用木头以及竹子,而所有的建筑都是由当地人完工的,当然这些人他们也接受相应的培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孟加拉国北部的一座学校,没有任何人工的东西,完全是本土、自然的,也赢得了很多建筑奖项。但在设计中,我们会融入现代的内容,迎合当地的气候。即使在有的50多层高的建筑里也没有人为设置通风系统,完全是采用自然通风。
绿色建筑其实是一种关于绿色价值的认可。我们在讲到能源、讲到环境时,也需要讲到公平性,考虑很多因素。我们需要有身份的认证,需要考虑文化、历史,也必须要尊重人类的智慧,所有的这些才能够构建出绿色的建筑,才能够让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严迅奇
严迅奇:绿色建筑与地标建筑
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地标建筑、绿色建筑的议题,今天我想利用我们最近造的作品说明两件事,第一个,所谓地标建筑不一定是要看起来很突出的也不一定是看起来很不一样的才叫地标建筑。第二个,绿色建筑不一定是看起来很绿的,实际上绿色建筑包含的角色我觉得是比较广泛的,首先我自己作为一名建筑师,是很希望能够做一个不一样的建筑的,我们在过去十几年也做了一些不一样的建筑。
我想说的就是,不一样本身就不是一个设计理论,不一样的建筑不等于就是好的建筑,也不等于是不好的建筑,等于是奇奇怪怪的建筑根本是好、不好,根本不是一个边缘的联系。因为建筑跟其他的艺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是跟当地、当时环境一定要有结合的,建筑不是看外形也不是看外皮,有价值的建筑一定是一个文化的体现,今天的文化在这个区我们有现代传统的、有外来的、有本地的,我们的建筑的价值应该是体现是有意义的文化。
严迅奇代表作:香港特区政府总部
罗杰斯史达克哈伯建筑事务所(RSH)上海分公司董事总经理华杰明(Benjamin Warner)
华杰明:绿色建筑与可持续性
华杰明先生通过在英国、中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建筑项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差异化的世界,并从这种差异中凝聚、构建起一个跨越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桥梁,一种尊重环境、人性化的共同意识。
同时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跨越差异的桥梁,也构建了一种建筑师与客户之间以及建筑师之间互动式可参与的更加尊重反映使用需求的设计过程。
华杰明代表作:东京冰山商业大楼
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总监罗勃特(Roberto Bannura)
罗勃特:绿色建筑的公共空间
Roberto 先生回顾梳理了当下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现实语境,并且通过其在成都中心区来福士广场、北京当代MOMA、深圳万科中心、深圳市新图书馆等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成功的设计创造开放的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现让建筑介入人们社区生活的社会属性。
罗勃特作品:成都来福士广场
本次论坛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建筑评论人李翔宁教授担任主持,他的精彩点评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论坛吸引了300多名听众到场,会议期间始终座无虚席,也表明了大家对该议题的关注。
大师们的精彩演讲,无一例外都在讲垂直绿色建筑、公共空间,而碧桂园正是要将森林城市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有着超大公共空间的,四处都是绿色的天空城市,或许那就是我们的未来城市。
森林城市=未来城市?
“我有一个梦想,能有一座城市,那里的生活非常安全,没有车辆在地面穿行,建筑外墙都长满植物,到处都是公园,大家在那里可以晒太阳、跑步、游泳……”
森林城市采用先进的分层立体城市规划理念,将公共交通、车行交通和慢行交通在立体空间上进行分层, 每种交通系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真正做到人车分流。全城地面都是公园,没有车辆穿行;垂直绿化设计,全城搭建垂直绿墙、空中花园和屋顶花园系统,形成多维度立体绿化系统,目之所及,都是绿色森林。
地面规划轨道交通
车行交通结合停车设施, 设于城市的底层; 巴士、城市快速公交及轻轨通过竖向设计互相联系、与商业设施紧密结合,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高度复合的TOD发展模式; 步行系统则与社区花园及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人们在步行范围里就能抵达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穿过景色宜人的庭院空间即可达到轻轨站或公交站。森林城市人性化的城市尺度,体现出以人为本、宜居宜游的规划理念。
分层立体城市,车辆在地下穿行
车辆通行的相关基础设施位于地块基座的第一、二层。以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道路、主干道、高速公路和停车场位于最底层,以便连接邻里岛屿和底层建筑群;地块基座的第二层以市政道路为主,与此层的零售商业街、城市广场和停车场形成良好的联系。
以步行系统为主的人行绿道、自行车道和轨道系统则连接居住区中庭和公共公园,位于地块基座的最上层。轨道交通连通整个森林城市,将居民送到想去的地方;居民从居住单元可直接到达底层建筑群庭院。人车分流,使居民能够完全远离车流的打扰,身处鸟语花香、安全宁静的步行街区。
森林城市是一个可持续的城市模型,它倡导了一种在生态城市环境下,有效的城市运营机制,创造出一种更能体现智慧的环境主义。
森林城市是全新的全球化城市,这里聚集前所未有的城市聚集和智慧密度。
森林城市是一个共有的公共领域,为所有人提供了自由平等的城市机会,孕育着最聪慧的人群和最新鲜的想法。
人类从森林中来,
必将回到森林中去。
只是这个森林,
必然会是城市,
是满目绿色的天空之城!
地标建筑国际设计竞赛
也正是围绕上述理念,碧桂园于2016年8月13日启动了“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国际设计竞赛”(点击蓝字可了解大赛详细要求),希望用地标建筑诠释森林城市,将森林城市打造成未来城市的榜样和可持续城市的范本,建设一座绿色智慧的天空之城。
本次竞赛活动共邀请8位全球知名建筑师担任评委,其中何镜堂院士任评审委员会主席。国内评委包括江欢成院士、崔愷院士及香港著名建筑师严迅奇,国际评委包括Adrian Smith,Qazi Muhammad Arif,Roberto Bannura,Benjamin Warner。现场评审于论坛召开的前一天11月20日在上海举行。
本次竞赛共收到567个团队和个人报名。经初步筛选后现场展示了60个项目。经过三轮的现场紧张评审和专家复议环节,评审组最终评出入围的专业组作品6项、学生组3项。
作品评选共分专家评审和网上投票两个环节,接下来的一个月将通过《建筑技艺》微信平台对入围作品进行公示和网上评选(网上评选占比为20%)。最终将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并综合网评结果,得出最终结果:专业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学生组优秀奖2名,入围奖1名。专业组第一名将获得高达5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上述获奖团队有机会成为森林城市项目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地标或后续项目的设计工作。最终结果将于2017年1月公布。
注:以上综合现场和建筑师杂志微信(ID:ARCHITECTERS)整理。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29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2016年《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
2016全年《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最新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